导读:“龙头在北京,龙尾在内乡”、“一座内乡衙,半部官文化”。内乡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名气?究竟是什么使内乡这所普通的县衙如此受到世人的青睐?直到我走进了南阳内乡县衙,才被它深深地震憾。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

内乡县衙 “龙头在北京,龙尾在内乡”、“一座内乡衙,半部官文化”。内乡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名气?究竟是什么使内乡这所普通的县衙如此受到世人的青睐?直到我走进了南阳内乡县衙,才被它深深地震憾。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,是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。
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,距今已经有700年的历史,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光绪二十年营建,占地2万多平方米,有厅堂廨舍260余间。内乡县建筑群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。它在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,表现了“坐北朝南、左文右武、前朝后寝、狱房居南”的传统礼制思想。同时,内乡县衙受主持营建者、浙江绍兴籍正五品县令章炳焘的影响,整个建筑群融长江南北风格于一体,规模宏大,布局严谨,深邃森严,变幻无穷。建筑布局与《明史》、《清会典》所记载的建筑规制完全相符,被誉为“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”。
内乡县衙坐北朝南,正应了“自古衙门朝南开”那句俗话。
大门面阔三间,中为通道,两边建成有衙门常有的“八”字墙,大门两侧有一对威严的石狮。东边置“喊冤鼓”一架,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;西边立有两道石碑,上面刻有“诬告加三等,越诉笞五十”,更增加了县衙的严肃性。现存一幅《三院禁约》碑,是明朝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知县易三才等立于公署门首左侧的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。
大门正对面照壁上绘有一只传说中叫“犭贪”的怪兽,能吞下金银财宝,尽管在它的周围已经堆满了各种珍宝,但它仍然贪得无厌,还想吃掉太阳。旧时官府中均以此画告示官员们不要贪赃卖法。据说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。照壁对面的牌坊叫“宣化坊”,远远望去,宣化牌坊飞椽挑檐,气势恢宏。它的南面书“菊潭古治”,北面书“宣化”二字,是知县每月的初一、十五宣讲圣谕、教化百姓的地方。整个牌坊造型优美,雄伟壮观。此牌坊被烧毁后,清代又建有高大的石构牌坊,两边分刻着“官吏是公仆,民众是主人”的字样。现已不存。穿过宣化坊,便可见县衙大门。
经过百米长的青石甬道(甬道中部原有仪门,俗称二门),拾级而上便上到了大堂。大堂、二堂、三堂是县衙中轴线上的三大主体建筑,都是台基托附。尤以大堂最为壮观。它面阔五间21。3米,九檩架,高11。2米,进深11。7米,建筑面积248平方米。大堂上方悬挂“内乡县正堂”行楷金字匾额,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抱柱金联:“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,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”。堂中央有一暖阁,为知县公堂,正面屏风上有彩绘“海水朝日图”,寓意如日中天、如沐圣光。象征县太爷清似海水,明似日月。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宝、印盒、惊堂木及发令签等审案用物。阁外西侧摆放着堂鼓、仪仗及刑具等。阁前地坪上保留有两块青石板,东为原告石,西为被告石,石上现在留有四个明显的跪坑。这巍峨森严的大堂,就是昔日知县举行重大典礼、审理重大案件,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。
大堂月台下不远处,原来建有公生明牌坊和分列两侧的三班六房,现仅存四间兵、刑、工承发房。公阁下明牌坊是一石构建筑,由“戒碑”、“戒石铭”演变而来。古代州县衙门大堂前均有这一设施。向南刻“公生明”三个大字,作为官场箴规,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来(即“公生明,偏生暗”);向北刻县令戒约:“尔俸尔禄,民脂民膏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。这样,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此,以警戒其秉公办事。若徇私枉法,天理难容。
三班六房是明清时代州县吏役的总称。三班指皂、壮、快三班。皂班主管内勤,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。六房指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书吏房。吏房掌官吏的任免、考绩、升降等;户房掌土地、户口、赋税、财政等;礼房掌典礼、科举、学校等;兵房掌军政;刑房掌刑法、狱讼等;工房掌工程、营造、屯田、水利等。县衙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,其首领由县令指派小官吏担任,称书吏或承发吏,直接对县令负责。六房又依纵横分为左右列和前后行。纵排是左列吏、户、礼三房,右列兵、刑、工三房;横排是吏、兵二房为前行,户、刑二房为中行,礼、工二房为后行。这里也昭示了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森严等级。它即是政治的体现,也是思想文化的潮流。
大堂之后为宅门,是衙门的咽喉之所,为二堂的屏障,故又称屏门。屏门面北横匾上有六个凝重浑朴的大字“天理、国法、人情”,提示知县办案要顺应天理,执行国法,合乎人情。
穿大堂,过屏门,可见二堂,这里是知县预审案件和退堂休息的地方。二堂楹联:“法行无亲令行无故;赏疑唯重罚疑唯轻”。这是要求为官者既要做到法律面前亲疏平等,又要做到对证据不足沿存疑问者慎重对待,从轻发落,避免冤枉好人。这副对联用到“亲、故、重、轻”四个字,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为官者的执法思想,平仄顺畅,恩威并施。
步入三堂,顿觉这里的建筑回廊宽阔,气势雄伟,内部陈设与大堂迥然相异。三堂面阔五间,七檩架,高10。7米,进深10。9米。堂前檐矗立着四根黑漆大柱,前墙用透花格扇镶嵌,使回廊显得特别宽广三堂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、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的地方。
三堂前面是一处宽敞的庭院,院内东西两厢各有配房四间,院内有一株古老的丹桂说,据说是元代留下来的,至今仍然生机勃勃,枝繁叶茂,巨大的树冠遮住了半个庭院。每逢仲秋季节,前后院的两析双季丹桂繁花竞放,香飘全城。
三堂的抱柱楹联在内乡县衙是最为著名的:“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,勿说一官无用,地方全靠一官;吃百姓之饭,穿百姓之衣,莫道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。”联语朴实无华,感人肺腑。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,淡化“官本位”,以勤政为己任,造福一方;下联的核心是正确对待百姓,尊崇“民为贵”,以百姓为天,爱民如自身。据考证,这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时撰写的。作者身为地方官,能自觉与百姓一等,视百姓为衣食父母,的确难能可贵。在内乡县衙,还有许多类似的楹联。夫子院楹联:“为政不在言多,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;当官务持大体,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。”;县承衙大门楹联:“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;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”;主簿衙门大门楹联:“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;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

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(图片、文字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若涉及到侵权,请联系zhuayu123@hotmail.com